正常精液颜色和状态是什么样

导 语这个男性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行判断。射精的时候,男性一定要注意观察,射出的精液量大概是多少?稀还是稠?这些男性自己心里都得有数。因为精液可反映着男性健康的大问题。为了夫妻身心健康和感情和睦,男人一定要关注自己的精液健康。

通常来讲,健康男性的精液颜色呈半透明蛋清样乳白色。而对于长时间未射精的男性,精液则可能会呈淡黄色,且较浓稠。另外,男性生殖道有炎症时,精液可呈黄色,显微镜下可见大量脓球。

正常精液

如果射精后发现精液是粉红色的,或者精液中混有血丝,这种情况大多数是由精囊的炎症所引起的,精囊发炎后引起精囊充血、水肿,严重时导致毛细血管破裂而出血。当精囊的分泌物和精液通过精囊时,就会与血液混合,产生“ 血精。除了精囊炎是产生血精的最常见的原因以外,前列腺炎也常常累及精囊,而产生血精。此时,就必须停止夫妻生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生素和止血药,病情多能得到控制。
当然,精囊和前列腺的肿瘤也会出现血精,但一般来说 癌性血精的特点呈持续性,且逐渐加重,与炎症的一过性血精有所不同。另外,结核、血吸虫病或全身血液系统疾患偶尔也可引起血精。当出现血精时,精液呈红色或淡红色,显微镜下可见到大量红细胞,有的肉眼看上去呈棕红色或色, 是因为精液中含有大量红细胞之故。对此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要及时去医院诊治。
临床研究发现“血精也有生理性的,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射精的时候,精囊发生强烈的痉挛性收缩引起精囊壁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变,使血管中的红细胞渗透到精液中; 二是性生活频率低时,精囊内的分泌液不断增多使压力升高,射精后精囊压力一下子降低使毛细血管破裂出血; 三是过敏性体质的男子的精液中溶解组织纤维原的酶类物质活性增加,使精囊管壁上的毛细血管受损而发生渗血。
以上情况引起的血精,不属于疾病范畴,大多数可不治而愈,不必为此过分忧虑。但也要“小心行事才是。
专家答:正常的男性,每次排出的精液量一般为2~6毫升,如果量不足1.5毫升则为异常。一般将每次排出的精液量少于2毫升者,称为精液过少。精液过少者的精液中碱性分泌物多不足以稀释阴道中的酸性分泌物,从而会影响精子的活动力;另外,精液量过少不能形成足够的精液池,也不利于精子进入子宫。
分享到: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生活养生

疾病调养

人群养生

运动养生

养生膳食

旅游养生

中医养生

在线养生专家

健康自测

李永龙医生
擅长:李永龙,中医专家,出生中医世家,副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近三十年,擅长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炎,甲、乙型肝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顽疾,男性前列腺炎及性功能障碍,不育症等杂症。
评分:
免费提问
葛长伟
擅长:葛长伟
评分:
免费提问

本类热点

龟头红肿是怎么回事?我们都知道男性生殖器都是非常敏感的部位,也是非常容易被感染的部位,龟头出现红肿大部分情况都是龟头炎引起的。
男性龟头流脓是怎么回事
高端口交技巧 怎样深喉射精
世界公认尻屄的最佳受孕姿势
女人想睡男人的几大表现 女人的身体秘密
女人的阴性部图片
治早泄民间偏方
菜花病是什么病
热门医院
善春堂中医研究院
科室:心内科 康复科 耳鼻喉科 脾胃病科 神经内科 精神失眠科 中医科 消化科 内儿科 内科
电话:13206213469
重庆铭医堂医院 (医保)
科室:肿瘤科 治未病中心 皮肤科 风湿病科 妇科 肾病科 康复科 肝病科 呼吸科 肛肠科 骨科 男科 儿科 耳鼻喉科 内分泌科 疼痛科 中医科 消化科 内儿科 泌尿外科 心内科 神经内科
电话:023-63113512
重庆潼南县中医院
科室:肛肠科 内分泌科 骨科 针灸科 妇科
电话:023-44551551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科室:针灸科 肿瘤科 脾胃病科 治未病中心 耳鼻喉科 妇科 骨科
电话:023-68281618

今日焦点

猜你喜欢

很多油性皮肤的朋友脸是特别爱出油的,脸出油就会导致别人看上去油光满面很难看,那么脸出油怎么保养呢?
儿子打疫苗致肾衰竭!父亲14年上诉终胜诉
秋季养生:黄金秋季吃石榴最“正点”
脂肪型肥胖 找对减肥的方法很重要
发福的痛你永远不会懂
高血脂饮食只能“素”?专家:降血脂得这样吃!
睡眠不足六小时易患2型糖尿病!你还敢熬夜?
喜欢吃蟹的朋友看过来 全球十佳吃蟹胜地集锦
我们家孩子现在是八岁,然后平时生活的话,我们都是特别注意的,但是就是长期发现,孩子他说他下身很疼,有时候看了,结果好像是包皮过长,医生都建议做包皮手术,而且对孩子后期也很好,但是因为我家里面,他婆婆好像对这个感觉好像没有多大关系,然后我就在考虑到底要不要给孩子做这个手术?
怀孕生孩子那些事 之 备孕
颈椎病患者的如何正确健身
羊奶粉VS牛奶粉,哪个更好?
神经性头痛有哪些症状?
扁平疣会传染给别人吗?为什么?
女人一生只排400个左右的卵子!慢点老要这么做
阿尔兹海默症等神经性疾病的防治有了新策略